這幾個禮拜幫台東大學上師資培訓,被問最多的問題不外乎就是:下一堂課要教什麼?學生進度落後怎麼辦?課堂差異太大秩序很容易失控?沒有教學手冊該怎麼辦?
這些都指向同一個問題點,那就是教師沒有做整學期甚至整年的學習階段目標規劃。尤其是科技融入課程,教育部不可能針對每一套軟體提出教學指引,多數課程規劃都要老師自己來,這時候想清楚要教什麼就很重要。
因此針對每一項使用的軟體,我都會條列出各階段教學目標與審核方式,方便自己能快速知道學生學習進程,並安排適合的下一階段目標。
以Tinkercad為例,我大致列了三大能力階段,每一階段有三細項,彼此不重複且具階級關係。如果是普通班級,我會假設學生都能進展到2-1,因此基礎練習的3-1~3-3會縮短時程讓學生以破關的方式自我挑戰。這樣的規劃方便讓快的學生直接衝向1-3,慢的孩子我們慢慢來。如果老師上課針對卡關同學講解,或是無法清楚給予各階段學生目標與進度,無聊的孩子就會添亂,畢竟專心工作的人是不講話的。
因此如果教師一直停留在40分鐘的單堂教案設計,上課敬禮、打開課本、收作業啥的通通寫進去,那一定無法完整想像整年或整學期教學如何設計,疲於奔命在每堂秩序管理。
但也不是所有孩子目標都訂在1-1,也些時候停在2-1或3-1也很好。
前陣子有位媽媽問她中度智能障礙的孩子適不適合學科技,我們都知道頂多練到2-2但肯定會在3-1卡很久很久⋯⋯這份表格存在的另一項意義,就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所貢獻。以下方的新專案艋舺青山宮夜遊舉例,青山宮或是龍山寺等重點建築是需要1-3以上能力學生沒錯,但普通民宅或街景其實只要3-1的學生就能完成,而且數量需求大約佔整張地圖的80%。
做好能力預測,才能幫各階段學生規劃目標,真正實現全員參與的夢想。
我就是想要讓所有學生在我的課堂上都得到自信與成就。
不要再寫40分鐘教案了!年輕老師啊!把課程規劃放大到以學期為標準吧!